【题型分析】
这道面试题属于综合分析里的社会现象类题型,观察考生能否对问题全面、客观地提出看法和分析,从而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测评要素包括观点的明确性、针对性、鲜明性;分析的深度、广度、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和说服力等。
这道题来源于现实中的热点事件,出题背景是:北京大学为了控制入校参观的人流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的关注:控制入校人数每天为5000人;外来人员凭身份证入校;甚至入校参观摄影要按小时计费等。这种立足于真实事件的综合分析题,能够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是否具备公务员的视角和立场,是否能全面看待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为了限制人流量,限定每天5000人入校参观,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地热议,这一做法涉及到校方、游客、商业机构、教育部门等多方的利益,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全面地、客观地、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从北京大学校方的角度来看,学校采取限游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校园的秩序。大量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校园的环境,干扰了正常的校园节奏,在一片读书学习的净土上加入了诸多的商业操作成分,如旅行社、夏令营等将北大作为活动项目,人为的增加了北大旅游的商业因素。特别是旅游高峰时期,旅客人流数量已经超出了北大校园环境的承载力,因此,限制人流量可以起到维护正常校园秩序的作用。但是每天限制5000人流量,5000这一具体数字在具体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其次,对于广大的游客来说,限制入园人数给游客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游客参观北大的目的就在于欣赏校园历史风貌、领略名校风采、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因此很多游客抱着一腔热情来到北大,但是在北京大学限制人流的影响下,一部分游客需要在排队入园上浪费大量时间,一部分游客不知道该规定,由于没有预约而不能入园,认为北大缺乏包容开放的精神,浪费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差旅成本和心理成本。因此北大校方在维护校园安全的基础上,对限定游客的措施需要更加“人性化”,毕竟北大不光是属于北大学子的,更是属于整个中国的。
北京大学限制人流量这件事情所引发的争议,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件事情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名校存在着盲目崇拜;第二,名校并没有主动地、更好地发挥名校资源;第三,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名校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大众、政法等群体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作为高校的代表,北京大学可以主动的向社会回馈名校资源、名师资源,多做公益事业,走出去多与地方院校交流合作,让外地的群众通过其他途径达到了解北大的目的。同时,北大自身也应该对自身的承载有一个合理的预估和规划,实行科学弹性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开放标准、限制标准、执行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避免因此而产生负面效益。
第二,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破除人们对于名校的盲目崇拜,人们对北大的崇拜除了北大本身的风采之外,还在于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及世界名校的缺失,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并发挥好政府的调节功能,对旅行社和夏令营等商业操作行为做好调控工作。
总之,我相信通过游客、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够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既能体现北大开放并包的精神,又能满足人们对于高等学府的认知需求,同时还能为学子们提供一个和谐的求知环境。
【答题误区】
一、不能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过于偏激,一味地批判大学所做的事情不对,或者是不能从法律、人性化等方面为游客着想。
二、对于消极面剖析不深入,一方面进校游览是纳税人权利。清华、北大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拨款,普通游客作为纳税人,也为此做了贡献,进校游览也是纳税人应该有的权利。另一方面限制人流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其中就包括人格权和自由行动的权利。最后,大学应该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应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三、没有建议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高分点拨】
考生在分析时要全面思考,善用辩证思维,注意到题中措施颁布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学校维持秩序所做出的努力;但是限人数,暴露出决策前期缺乏科学评估,对实施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预见性。所以这道题属于辩证类社会现象,应该客观全面来评价。
为了将这道题分析透彻,建议考生点题陈述学校出台这个制度的初衷,结合“高校建设”来体现考生的答题高度和理论水平;又从微观上具体分析这一事件,对其出发点表示肯定,但是类似“限5000人的”举动,说明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待提高。接着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展开深入而充分的论证,并指出学校从此次事件中应得到哪些启示,在今后决策及其他工作中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将“怎么看”和“怎么办”结合起来回答,展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答案既全面又具体,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必能获得考官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