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近年来,“超级中学”现象在我国越来越突出,显著特征是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有的规模以万计,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瓜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学生常年大比例考入一流高校。网友总结超级中学的基本特征是: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
从在校师生人数上看,我国一些“超级中学”正在赶超大学。河南省实验中学本校和分校师生人数已经接近1万人,一些正在崛起的县级“超级中学”,比如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师生人数超过1万人,河南省淮阳中学分校师生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
“超级中学”在当地甚至全省范围内用诱人条件引起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曾经用“解决住房和配偶工作”等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在河南省范围内巧设名目,组织比赛,趁机选拔学生。为了防止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抢走”尖子生,郑州市一些所辖县、市中招考试后,不再公布考生成绩和排名,只发录取通知书。
【相关评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给中学校长下达升学率指标,完不成指标就一票否决了。“超级中学”现象根子不在学校,在政府。“超级中学”正在变身为“超级企业”,不断在城市建分校、建连锁学校,成立国际部,扩大招生规模,目的难道是想让更多的学生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吗!不是,目的是挣钱,是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很多“超级中学”一年的择校费已经超过大学四年的学费了。
全国人大[微博]代表、宁夏银川糖徕回族中学教师吕新萍: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为什么“超级中学”现象却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监管,一些地方喜欢搞“花架子”,要求学校合并组合成“超级中学”给政府撑面子。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超级中学”,对于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应该充分肯定。但是,现在多数由政府行政命令捏成的“超级中学”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以前,农村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勤奋来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在强烈希望改变命运的激励下,他们的勤奋远非城市学生可比。但是,师资力量、信息资源、教学设施对于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勤奋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断较少。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史贻云:应该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有效保障落后地区中学教育经费。从师生比例、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多个方面对“超级中学”加以约束。同时,严厉禁止利用行政手段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推进中学兼并重组,禁止“超级中学”用建立分校、连锁学校、挂名学校等手段扩大招生变相敛财。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保障落后地区中学教育经费,规定不少,落实的不多。“超级中学”规模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卫生隐患,媒体报道过,地方政府官员也都知道,他们只是没有改变的动力。
某些网民: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正是资源配置的反面教材。部分代表委员指出,这些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隐藏着利益垄断的“超级中学”,一旦“扎堆”出现,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4]
【模拟题】
近年来,“超级中学”现象在我国越来越突出,此现象在河南省也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近年来,“超级中学”现象愈演愈烈,不少省市举全省之力力建“超级中学”,使得这些超级中学的师生人数不断增多,规模越老越大,甚至上万。这些超级中学不仅积聚了大量资源,还垄断了大量的“尖子生”。此现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这反映出广大民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是对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认真思考,对此我们应当全面分析。
虽然,一方面,办“超级中学”能够聚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凭借集中的教育资源,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但另一方面,“超级中学”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加明显。第一,它会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超级中学”垄断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得师资力量、信息资源、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失衡,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第二,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也会不利于教育体制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这些“超级中学”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甚至垄断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最广泛的信息资源,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力求将高升学率打造成为“超级中学”的金字招牌。这种教育理念推行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