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清零”招待费:此地真无银?
2014-04-17 21:43: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上市公司最近纷纷发布2013年度业绩,细读之下,个别公司财务报表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变化却令人疑窦丛生。截至目前,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在内的60多家公司2013年度业务招待

中国上市公司最近纷纷发布2013年度业绩,细读之下,个别公司财务报表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变化却令人疑窦丛生。截至目前,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在内的60多家公司2013年度“业务招待费”由上一年度动辄数亿元突然归零。

赫赫有名的央企模糊处理业务招待费,目的很明显,一是政治投机,二是躲避公众监督。本来上市的央企有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信披的要求也是详实具体,这恰恰是完善监督机制的有利条件,现在年报披露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对此,证监会、国资委,乃至中纪委都不应视而不见。该亮剑时就得亮剑。

上市公司招待费去哪儿了

这些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支出的显著变化对股东和公众应是好事,但是,个别公司的“管理费用”却同时大幅增长,一减一加之间,足堪玩味。

在公司财务报表中,“业务招待费”是“管理费用”会计项下的其中一个明细项,一些公司“业务招待费”从表面上看是减少了,但另一个明细项“其他费用”却相应增加了。到底“业务招待费”是少了还是转移至“其他费用”名下,恐怕只有公司管理层才知道。

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业务招待费”成为敏感词,是公司治理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一种倒退,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违反了股东和公众的知情权,有规避公众监督之嫌。

在正常的商务和公务往来中,上市公司产生“业务招待费”并不奇怪,只要支出合法合规、适度有据,股东和公众也能理解,怕就怕一些上市公司打着“其他费用”的名号,行大吃大喝、公款高端消费之实,形成“歌舞酒水里的猫腻”和“舌尖上的腐败”。

“业务招待费”的信息披露事关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和公众知情权,因此,变换名目、让相关信息“人间蒸发”不是上市公司对待外界监督压力的正确态度,把正常开支晒在阳光下才是正路。针对外界质疑,市场监管当局也应该对如何统计“业务招待费”出台统一规范或指南,堵塞可能存在的巧立名目、变相公款吃请等漏洞。

一些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突然归零所引发的争议与猜测,但愿只是外界“疑心生暗鬼”的无谓担忧,而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掩耳盗铃式遮掩。

股东和公众需要上市公司就此给出清楚明白的交代。(陈思武) 

相关热词搜索:西藏华政教育 西藏公务员考试网 西藏公务

上一篇: 别让早教机构“喧宾夺主”
下一篇: 环保局长戴不戴口罩都会挨骂